勾特/漫画
撰文:李鸿文
每次出现突发事件,舆论平台通常都有公共讨论。对这部分讨论,一些舆情回应主体部门将之视为衍生舆情,高度戒备,草木皆兵。而成功的舆情回应,不是将公共讨论当成负担和新麻烦,而是善于从中发现舆情痛点、吸纳公众智慧,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期“开腔”以深圳前不久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为案例,探讨公共讨论如何有利于舆情回应。
掌握主动:第一时间回应
今年10月15日15时24分许,在福田区香梅路与莲花路口处,一辆粤BA7Z09黑色SUV小车失控撞上安全岛3名行人,导致2人死亡、1人受伤的惨剧。
从舆情角度,什么时候发生事故也就意味着舆情从什么时候开始,而舆情回应工作也应随之启动。此次事故发生在15时24分许,深圳交警于16时39分通过官微发出第一份通报,在回应时机的及时性上,远远超过“黄金四小时”标准。
该通报用精练、专业的文字,介绍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伤员救治、事故处置,表明已控制肇事司机,初步排除司机酒驾,但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以上都是公众关注的核心信息。
此后,虽有媒体对事故场景进行了补充,但权威信息仍然来自交警部门。当天,交警部门又通过政务微信公众号“深圳交警权威发布”,发布《关于香梅/莲花路口交通事故情况通报》,介绍交警部门已迅速成立事故专项调查小组,正在对司机是否存在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病驾等情况开展调查。同时,对事故车辆的车速、车况等情况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同时也透露,受伤者伤情稳定,无生命危险。
10月17日,深圳交警通过政务微信公众号“深圳交警权威发布”再次发布通报称,肇事司机彭某林(男)被刑事拘留,事故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10月29日,福田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交通肇事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彭某林批准逮捕。
单就此次事故本身的舆情回应而言,交警部门几无可挑剔之处,不仅第一时间发出通报,向公众介绍事故的核心信息,而且跟进并披露了事故的处置进展和结果,掌握了舆情回应的主动权。
舆情分叉:聚焦“安全性”
但此次舆情的独特之处,是舆情出现分叉,由事故本身转向“安全岛是否安全”议程,引发广泛的公共讨论。
“安全岛是否安全”的议程设置,主要由本市几家主要媒体掌控。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称,设计安全岛的初衷是保护行人的安全通行权。但随着小车冲撞安全岛的交通事故频发,安全岛似乎成为市民担忧的“冒险岛”。有网友认为,深圳的安全岛和道路设计存在缺陷,但也有网友认为交通事故和安全岛没关系。
此外,还有媒体就“深圳安全岛是否安全”发起网络投票,在一万多人参与的投票中,有89.2%的人认为不安全,6.8%的网民表示不清楚,仅3.9%的人认为安全。
媒体主导的此次公共讨论,除了市民踊跃发表观点,相关部门、行业的专家也积极发表意见。应该说明的是,此时的专家意见主要是替当初的安全岛设计理念进行辩护。比如,有专家强调,“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工程,关系到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安全岛的防撞性能只是其中一个”。请注意,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是这位专家发表的意见中的最大“亮点”。
还有专家认为,“现行道路交通设计需要进一步规范与补充,如安全岛的作用、防撞性能等未能详尽阐释清楚,而安全岛功能与规模能力应与车流、人流量匹配。”这位专家言下之意,不能将事故责任归咎于安全岛的设计,要怪只能怪安全岛的标准问题。
“看得见的改进”缓释舆情
除了市民、专家外,深圳本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积极参与此次公共讨论。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14日,罗湖区政协委员李银鹏就在《关于加强罗湖区道路安全岛建设的建议》中提出,经过对罗湖全区多条道路安全岛进行调研,他发现各道路所建的安全岛形式多样,高低稀疏不等,防撞栏粗细不一,材质也不尽相同,说明全区安全岛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
而在事故发生后,深圳市政协委员蒋雷就与媒体的记者一起走访了现场。蒋雷建议取消多余的安全岛,“让行人一次性过马路,这样或许会减少事故发生。”此外还有人大代表建议深圳建立三层立体式交通体系。
应该承认,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与,保证了此次公共讨论的质量和水准。
就在公共讨论呈各方拉锯的胶着状态时,深圳再次发生一起与安全岛有关的交通事故。11月4日上午8点多,福田区新洲路-福田中路交叉路上,有一车辆冲上安全岛,撞倒了隔离柱。此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空心隔离柱难以保障安全已成显而易见的共识。此时,相关专家的口风开始悄悄发生转变,虽然仍在强调安全岛缺乏更为详细的设计标准,但也认可了公共讨论中市民的诉求,即应增加安全岛主动防御能力。
更明显的转变,是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拿出了“初步方案”。据11月6日晶报的报道,该局已安排专业力量对道路交叉口设计方案,以及现有设施标准进行排查,开展二次过街岛、右转渠化岛功能完善设计方案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方案,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案将根据道路实际状况取消部分安全岛。
深圳市交通局的“初步方案”,向深圳市民传递出“看得见的改进”以及“我们正在努力改进”的信息的同时,也为此次公共讨论画上圆满句号。
“穿他人的鞋走一里路”
“看得见的改进”是此次公共讨论的良性结果。网民、市民、相关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本市各主要媒体,都与有荣焉。要说明的是,相关专家在此次公共讨论的前期态度虽然不为市民所喜,但也代表了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也是正常舆情。后来专家的意见开始转变,主要也是政府部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政府部门而言,舆情回应的最大难关是克服“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ling prophecy)”,即所见所闻是自己希望的所见所闻,因而其他因素都被忽略或低估。比如,在公共讨论之初,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一样,都在强调“安全岛暂无统一标准”,这就是在有意忽略和低估安全岛缺乏安全性这一客观事实。当公共讨论将舆情中的真实痛点清晰呈现后,这种“自我应验预言”不攻而破。尤其是不久后又发生一起类似事故,相关部门及专家实在没有理由再坚持己见。
广泛、深入的公共讨论,有利于公共危机的处理,有利于舆情回应。具体到此次案例,公共讨论在两个方面为舆情回应提供了帮助:一、发现舆情中的真实痛点——公共政策的设计者、制定者和实施者对市民诉求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而公共讨论正是呈现各自利益诉求的最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要“穿他人的鞋走一里路”,就会明白公众的核心关切;二、吸纳公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方案——虽然不能否定相关专家具有专业性优势,但是,公众智慧可以克服“安全岛暂无统一标准”的思维定势,换位思考,争取改进方案达到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