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51岁的刘春生,这两年总爱去村里保护区的试验田转悠。“保护区的黑土地,和其他土地相比肉眼看不出啥区别,可用手摸一摸,以前是梆梆硬,现在是松软,用脚一踩地里的垄都能直接起来,我心里高兴!”
刘春生是绥化海伦市前进镇东兴村农民,2012年,他带领村民们成立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海伦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合作社2000亩地成为试验田,由政府组织经营主体推进耕地轮作制度,并通过玉米、水稻秸秆全量深埋还田等处理方式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
两年沉淀下来,时至去年秋收,红利逐渐显现。“在降雨较多的情况下,试验田长势明显比其他土地更好。试验田大豆每亩增产22公斤,玉米每亩增产50公斤,粮食收入增加了至少5个百分点。”刘春生说,“过去的黑土地眼看着又回来了,我瞅着地力在增厚,有专家评估说每年有机质含量能提高1%到3%。”
“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地力明显提升,黑土层最深达到1.2米。同时,保护区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堆沤、减少化肥使用量这些措施,在项目区外也自发开展起来。”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说。
近年来,黑龙江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根据不同积温带和土壤类型,推广“一松两免”“一翻两免”和保护性耕作全覆盖三种模式,全省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达1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