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锁法治文化名城的核心密码
5年来,全市组织普法讲师团和志愿者开展各类专题普法1500多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26万多份,受众467万人次;
全市在校生学法普及率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全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创成率达99%;
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下降30%,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9.6%,公众安全感连续5年上升,达到98.58%,在全省位列前三。
全市创成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50个,创建率达47%……
2016年以来,扬州市汇聚各方力量,创新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将法治精神深植民心。
漫步维扬大地,解锁法治文化名城核心密码,水乡扬州、繁荣扬州、生态扬州、文化扬州、美丽扬州的图景清晰可见,法治扬州起笔处,描绘着千年古城的历史荣光。
如今,阡陌闾巷,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渐成风尚,见证着普法赋能美丽法治古都的动人实践。
“坚持把法治扬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强调,要将法治宣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为服务扬州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铺陈法治扬州底色,绘好历史名城蓝图。5年来,扬州锚定打造法治文化名城升级版定位,坚持普法起步必须与高质量发展同步理念,按下“七五”普法“提速键”,坚定不移朝着“培养全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目标,不断驶出全民普法加速度,泼墨挥毫书就新时代“法治扬州”新画卷。
搭建立体平台,
开辟法治宣传新路径
时间,是衡量法治扬州的尺度;目标,是连接现实和梦想的桥梁。5年来,扬州市先后捧回“江苏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奖牌,2019年10月,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普法要强化‘适销对路’,将法治信仰镌刻全民心中,以高质量法治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扬州市司法局局长、市法宣办主任苏满满说,近年来,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美誉的扬州,先后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18年世界运河风情民俗展演、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等大型盛会。
2010年2月22日,扬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建设法治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推进法治文化名城建设。
以构建“理论架构、实体运作、形象提炼、活动推广”体系和“基本机制、基本要求、基本平台、基本队伍、基本方法”全覆盖为目标,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古城改造、新城建设、公园体系和大运河文化长廊,将文化基因、法治元素植入古城大街小巷,形成“市有法治文化体验馆,县(市、区)有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系列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乡镇(街道)有法治文化示范中心,村(社区)有法治文化示范站,单位有法治文化示范角”的多层次法治文化阵地。
为将法治精神渗透群众生活,扬州市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同步建立“以案释法”“法律大讲堂讲稿案例库”“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库”,收集典型案例1680件。
组织全市法律服务工作者,常年开展“普法助力企业行、助学校园行、助民村居行”等志愿者活动,先后走进企业、学校、村居等单位开展宣讲1635期,98万群众参与其中。
以创新部门联合、普治结合、媒体融合为抓手,“靶向”发力,每年围绕主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大型周末广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艺活动,全市80个市级机关和6个县(市、区)主动参与“法润扬城四季行”“尊崇宪法、弘扬法治”等活动达9500多场次,覆盖百万群众。
做实法治名城的“里子”。经多年建设,扬州成功创建6个省级、27个市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和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具有扬州特色的安全生产综合体验展馆和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每年吸引4万名中小学生参观。
“法治答卷”锁定“名城坐标”。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法治扬州展现“高颜值”。海关法治文化基地、邗江“四线百景”升级工程、高邮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馆等一批在全国叫响的法治文化示范点,成为这座古城一道靓丽风景。
创新融合普法,
增强法治传播渗透力
从扬州上空俯瞰,七月的大运河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的运河水从历史深处穿城而过,飞桥映水,水鸟翔集。
“双东”法治历史街区十景、江都邵伯法治文化传承馆、阮元家风馆等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景点镶嵌其间,让这座因法而兴、为法而变的千年古城尽展勃勃生机。
岁月淤积沃野,让法治的种子浸润市民日常行为,也让法治之花在扬州大地绽放得更加艳丽。
事实上,大运河的美远不止眼下的时节。在法治建设的号角中,扬州紧扣“法宣惠民、德法润民、文化育民、实践为民”主线,深挖大运河文化法治元素、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建成1个国家级、43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使“千年运河”的文化价值、法治价值得以展现。
近年来,依水而生的扬州司法行政人叫响“把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成法治景观的集群段、法治惠民的样板段、基层治理的示范段”口号,有效服务全面依法治市实践,聚力打造“法润扬州”品牌矩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水滴石穿的韧劲,让法治精神润泽维扬大地。
法治擦亮水韵名片,精心雕琢“城市远方”。扬州以此为牵引,创作一批具有鲜明运河特点、风格、气派的法治文化精品,推出一批凸显运河法治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留住生态“底色”,一系列创新举措尽显水韵扬州的灵动丰饶。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立体宣传格局。将普法课堂搬上“云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5万中小学生“云端”学法,共享法治阳光。推出“扬州市网上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扬州市宪法教育馆”和“法律阅览室APP”“两馆一室”线上普法平台,上线仅1个月时间,23万人次进馆体验,11500多人次使用“法律阅览室APP”查阅法律法规。
结合“美好生活·法典相伴”主题宣传,实施民法典解读工程,在惠企直播间,重点解读民法典。组织“名优律师”民法典讲师团扎实开展民法典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景区、进宾馆、进医院、进网络等“十进”活动。
联合市文广旅局开展“宪法进影院”等主题宣传;联合市城管局、机关事务局、教育局等部门,在全市商场楼宇、学校和公交车载显示屏、触摸屏集中播放法治公益广告视频。多维融合宣传,全屏立体覆盖,使“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与“法治惠民工程”同频共振。
向法治的目标奔跑,扬州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江都“嘟来说法”APP、仪征抖音普法、“我与宪法”微征文、微视频征集展播,扬州普法微信公号、“扬州发布”“扬帆”等新媒体普法发挥“乘数效应”,助推普法换挡提速。
在打造法治文化名城的路上,扬州还将法治元素注入扬剧、清曲、评话等地方特色文化,创作50多个法治文艺精品。深挖扬州老街法治故事,推出“德法同行·扬州法治历史人物”系列报道,编印《漫步人生 与法同行》《青少年学宪法》漫画集,创作《荷乡宪法颂》《少儿宪法歌》等作品,通过“法治文艺乡村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化法治实践,
提振法治惠民新动能
组织各区(市、县)政府及市直部门分管行政执法的负责人参加行政应诉情况通报暨旁听庭审点评会,切身感受案件审理、辩论全过程。
“开展旁听庭审、通报行政应诉情况,是提高依法行政质量的重要举措。”扬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徐晓明介绍,为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扬州专门下发《行政执法规则读本》,持续跟踪行政应诉情况,将法治宣传融入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过程,促进良法善治。
循着法治的坐标,扬州建立25个“立法”民情联系点,推行“开门立法”七大程序,健全立法听证会、行政复议听证会常态化等制度,在“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等媒体设立规范性文件信息发布平台,及时传递政府“立法”信息,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法治的熏陶。
岁月静好,只因德法相伴;法治护航,源于实践铺展。近年来,扬州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推动全民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由“小马拉车”到“群马驱动”的转变。
市农业农村局开展阳光普法工程,把普法渗透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过程。市民政局开展领航普法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性普法,培育普法类社会组织13个。海关、税务、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推行“说理式执法”“普法式执法”,将法治宣传贯穿于监督检查、调查取证、案件核审等执法办案等环节,有效提升了行政执法人员公正文明执法能力。
编印《阮元家规家训注释辑录》,打造“德法同行”少年儿童家风加油站、“法治道德银行”等品牌,全民普法由“形式多样”变“形神兼备”,推动法治文化“软实力”成为助推法治扬州建设“硬支撑”。
不仅如此,法治扬州,还蕴含于更多惠民的细节。扬州积极推进“普法式司法”,依托“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巡回审判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七五”普法以来,解答群众法律咨询70多万人次。
“如果法治是美丽的面孔,城市文脉传承则是宜居扬州的灵魂。”扬州市梅岭街道邗沟社区党总支书记戴军说,近年来,扬州市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普法志愿者服务行动”“法律明白人培育行动”“普法达人评选行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升级行动”“法律六进实践行动”,让人民群众共享法治阳光。
编印发放《扬州市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读本》2万册,依托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发挥江都区“慧意”法治文创中心、高邮市小拇指普法志愿者协会、宝应社会组织普法联盟等普法专业型社会组织作用,推进“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建设,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互动。
承上启下、协力奋进。扬州“普法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与韧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厚植法治土壤,打造闪亮名片,以“硬核”举措向着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砥砺前行。(张全连)
(责编:唐璐璐、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