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权威发布)

  24.4万元

  2018年,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7年的人均22万元提升到24.4万元,位居全国第一  

  200家

  如今,北京每天新产生约200家创新型企业,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数都占全国的30%左右

  43%

  2018年,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3%,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目标

  9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克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出席,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奋力谱写伟大祖国首都发展新篇章”为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北京、7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全市上下按照党中央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阔步前进。”陈吉宁表示。

  北京探索:“减”出一片新天地

  70年来,首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由2.8亿元提高到3万多亿元,人均GDP超过14万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带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自2017年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实施以来,北京城市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型。”陈吉宁说:“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积极探索在减量刚性约束下实现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北京严格落实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依法保障规划不折不扣实施。2018年,北京减少建设用地规模3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减少1200多万平方米,但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7年的人均22万元提升到24.4万元,位居全国第一。减量发展,北京坚定有序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疏解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医院整体搬迁。

  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性重塑首都城市空间格局。林克庆介绍,位于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初具规模,首批35个市级机关、1.4万人顺利迁入,环球主题公园、学校、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协同发展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京津冀地区正在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北京贡献:营商环境排名大提升

  “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北京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北京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实施“9+N”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提升企业申办工程项目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等便利性,率先开展小微企业获得电力“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专项服务,为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做出北京贡献,在2018年国内22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

  “推动高水平开放,城市发展动能加速转变。”陈吉宁说。

  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与自贸试验区、CEPA共同成为对外开放新实践。经过3年两轮试点,形成68项开放创新举措。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瑞银证券)以及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等一批知名外资金融及服务机构落户北京。

  如今,北京每天新产生约200家创新型企业,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数都占全国的30%左右。在重要创新领域中,比如人工智能产业,全国60%人工智能人才在北京,近4万人。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约占全国三成。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常年稳居全国首位,2018年为6.17%,超过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水平。陈吉宁表示,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北京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北京将从创新制度、创新生态、创新文化三个方面做好工作,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经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