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两大指标,让全球大都市的发展呈现新的变局。
日前,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全球大都市监测报告》显示,在全球300个受监测城市中,成都正是因上述两项指标上的优异表现,排名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爱尔兰都柏林和美国圣何塞。
布鲁金斯学会认为,大都市对全球经济总量、就业和人口吸纳的贡献率已呈现出压倒性优势,300个大都市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经济的一半以上。因此,大都市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源”,特别是中国和其他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正在大规模崛起。
“就业增长率关乎民生,人均GDP增长率反映经济活力,这两项指标是城市竞争力的内核,也是政策制定者追求的主要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解读说。
大都市成全球增长源
布鲁金斯学会是全球顶级智库,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它每两年发布一次全球大都市监测报告。该学会以城市来研究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他们梳理出来的300个主要大都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近一半。
布鲁金斯学会认为,自2000年以来,大都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影响力还将随着城市的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尤其是随着城市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大都市对区域就业、人口吸纳等方面的影响力,已然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源。
根据就业和人均GDP这两个指标,布鲁金斯学会梳理研究了这300个全球大都市对全球经济总量、就业和人口吸纳的贡献率。报告显示,300个最大的都市区占全球就业增长的36%,占全球GDP增长的67%。
其中,新兴大都市经济地区成为推动增长的重要力量,在60个表现最好的大都市地区中占80%。中国大都市和新兴亚太地区都占据了上层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的增长源,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因竞争力下降,被剔除在外。
此次榜单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都柏林、圣何塞、成都、旧金山、北京、德里、马尼拉、福州、天津、厦门。来自中国的城市占据了5席,从地域看,除成都为西部城市外,其余城市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从经济总量看,除北京外,其余四座城市皆为新一线或二线城市。
此外,此次中国总计103座城市入围榜单,总数超过三成,同时高于北美和西欧入选城市的总和,显示出中国城市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态势——而在上一轮的榜单发布中,入围的中国城市仅48个。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上个月上海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2018)》。该报告认为,从2000年进入“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世界城市榜单的6个城市增加到2016年的33个,中国占全部世界城市的比重相应的从2.64%增加到9.14%。综观2000年以来的16年,2012年~2016年的跨越最大,中国新增15个世界城市。其中,成都升级为第二梯队世界城市,香港、北京、上海都具备了冲击顶级“全球城市”的条件。
新一线城市崛起
此次榜单上入围中国城市数量的变化,主要源于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已经有超过12座城市的GDP超过万亿元人民币,除北上广深等老牌一线城市外,以成都、武汉、杭州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开始崛起。
尤其是此次成都以人均GDP增长率7.2%和就业增长率5.9%的成绩,全球排名第三,在上榜的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实际上,成都作为新兴城市代表,已然成为全球大都市发展的新力量。此前,美国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在其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将成都作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第一位。他们认为,受益于政府支持,尤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工作和弥补东西方的发展差距的努力,令成都的工资、地区生产总值(GR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均有出色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