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宏观调控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有效应对改革和外部不确定性双重冲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不平凡的一年。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在总结一年来经济工作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经济面临的挑战,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有不少新提法和新论断,对于提升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质量,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意义重大。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的新提法、新判断

  (一)宏观经济形势新表述:“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就有不同表述,但总体上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没变。2018年,面临内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长期积累矛盾的显化,叠加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双双走低,1-11月份分别只有5.9%和9.1%的水平,是一段时间以来的低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而又实事求是地认识到未来经济形势的压力和挑战,勇于直面困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是对经济形势的最新表述,既肯定成绩又直面压力,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悲观,彰显宏观经济管理定力和自信,以及沉着应对压力的准备,更有利于有效采取措施和稳定市场预期。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性解决,也要看到战略机遇,变压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二)宏观调控强调逆周期调节:稳增长和稳总需求成为任务之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宏观调控任务,基于2017年的经济运行形势确定2018年任务为“三大攻坚战”,首要的任务是防风险。随着国内经济运行和外部贸易因素等不确定性增加,2018年下半年国内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消费等相关指标增速都走低并创出阶段性新低,稳增长进而稳就业成为重中之重,从2018年年中几次高层会议的表述变化看得出信号,最终明确2019年的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为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提出稳增长和稳定总需求,这是自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首次在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强调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要求。

  (三)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强化政策协调

  1。要把握宏观调控的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规律时强调,“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调”。一是注意政策“度”的拿捏。过去对宏观调控度拿捏不够好,曾经出现“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情况,经济波动大,实体经济和基层疲于应付,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节奏,效果不佳。本次会议特别强调“度”的拿捏,强调松紧适度,强调政策的稳定性,措施要精准下达,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不能把握太松,也不能掌握过紧,防止矫枉过正,努力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和政策的持续性。二是注意短期和长期统筹,提升政策的稳定性。

  政策的“度”的拿捏要求提高。当前,受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影响,我国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不断夯实稳增长基础。

  2。要强调各个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实际工作中政策往往由不同部门制定,出发点和着重点也不相同,因此会有政策之间不协调甚至“打架”的情况。要统筹协调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搞好政策和政绩考核的配合,防止政策的部门化、本位化等问题。

  一是政策目标要协同。比如防风险是为了让经济更健康发展,但是政策齐聚“防风险”,导致经济和企业运行环境过紧,困难加剧,最终也会成为问题,同样影响经济健康运行。政策目标要增强远见性和协同性,增强研究和把握的深度,注意防止顾此失彼和“处置风险的风险”。

  二是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不要各自为战。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应是一盘棋,各部门制定政策要打破部门本位主义的思维,增强大局观、整体观,避免宏观政策过于考虑为本部门留空间,整体协同性考虑不够,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有些政策单项看都有合理性,但是叠加到一起就容易产生调控过度的可能,甚至矫枉过正,也需要协调,防止“个体理性,合成谬误”的问题。

  (四)注重引导市场预期

  注重引导市场预期,是宏观调控的新内容和新要求。在总结一年来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认识时,讲到“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地主动引导市场预期”。2018年以来,由于经济受内部转型改革和外部贸易因素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困难突出,叠加一些改革可能导致企业负担增加,市场悲观预期不断发酵。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及时对宏观政策和改革要求澄清,主动引导市场预期,效果积极。这是我国经济治理关系的重大提升,过去我们多强调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社会预期,聚焦在社会层面。今年以来,基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政府对市场的关切前所未有地重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是经济治理关系的重大提升,有利于形成经济稳定发展的良性机制。

  当然我们希望在重视市场预期引导时,不要被社会关切绑架。在回应社会关切时,要注意民粹主义等影响,不要为之绑架或左右,保持宏观调控引导社会预期的科学合理性。

  (五)将稳增长和稳总需求寓于高质量发展中

  中国两次大规模实施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多是在外部经济冲击下经济突然转向下行的背景下,采取的力度比较强的刺激政策,在达到稳增长、扩内需目标实现的同时,却为日后的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埋下隐患。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可稳增长和稳总需求,但是方式和着力点非同以往,而是客观深刻认识相关问题,调控方式有新变化,总量和结构、短期和长期统筹考量,相比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的定力十足,既要稳增长和总需求,但又不搞大水漫灌,将稳增长和稳定总需求寓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优化改革之中,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质量和长期效果,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质量,达到标本兼治。

  做好稳增长,会议要求看到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外部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和机同生并存,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强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鉴于经济形势发展强调宏观经济的逆周期调节的作用,稳增长和稳总需求进而稳就业放到各项工作首位,是务实的选择。基于上述宏观政策的新调整、新变化,相应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进一步突出。

  (一)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会议强调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两项具体措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操作性和可行性强。同时,强化前期稳中求进总基调下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要继续发挥,强化绩效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和项目,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等。

  1。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1)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强度,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强度,在综合考虑经济形势和财政平衡风险而用足赤字空间基础上,重要的手段就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一般债券对应一般公共预算,用于公益性项目,很难产出收益来偿还债务,应严控;专项债券对应基金预算,专项债用途上鼓励用在能够产生相应的现金流的项目,实现项目收益和债务的自我平衡,专项债券只要限定或锁定政府债务责任,剩下的更多是市场行为,可适度增加规模。

  (2)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应该既包括普惠性的总体减税,如增值税改革中的税率简并和税率下调,个税中已实施的起征点上调和专项扣除等。结构性减税也是应有之意,特殊群体、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减税政策继续实施。社保费税务征管要确保改革后不增加企业负担,其他非规范的“费”需要清理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都是可选项。

  2。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率

  “四两拨千斤”是财政资金政策的重要功能,在充分发挥财政增支、减税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财政资金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1)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打破支出固化,压缩一般行政支出,加大资金统筹和整合力度,保障重点支出和项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2)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第一,明晰财政实质锁定政府责任,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发挥PPP、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调动市场资源,形成合力,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力。第二,发挥财政资金担保作用,与金融政策形成合力,助力解决企业发展困难。

  (二)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

  既要货币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更要解决小微企业问题。“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货币传导机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控,财政政策侧重结构调控,只有两者紧密配合、松紧适度,才能形成最佳合力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