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著名经济学家许成钢。
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中国首届经济学奖得主,孙冶芳经济学论文奖得主,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制度经济学、经济史、新政治经济学等。
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经济学家许成钢(右)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有压力才有动力
陈爱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以来经济领域特别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它跟传统的经济体系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许成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的改革最开始的目标怎么设立的。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设立的目标,就叫做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的改革过程,一直是用现代化作为目标的。现在我们讨论的这个目标,和四十年来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具体一点讲,当初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追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所以,什么是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就是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经济体系。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总结起来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特点:第一,它们都是法治国家。第二,和法治密不可分的基本条件,产权是多样化的。第三,它们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陈爱海: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句话怎么理解?
许成钢:就是我们改革碰到了一些困难,有压力。大家都知道,最近这些年里,我们经济增长上有不小压力,高杠杆的问题一直在抓但是真正解决起来有难度。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改革需要做的事。比如国企在很长时期里都有一个重大的改革任务,叫做软预算约束。软预算约束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时候有所遏制,但是并没有根除。最近这些年,它换了一个形式又回来了,于是就产生出了产能过剩、高杠杆率、僵尸企业等。国企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以及产业升级问题,都是供给侧的问题。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内需不足,这是积累下来的问题。过去内需不足的问题靠出口解决,但从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出口占GDP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最近这两年稍微有所缓和,但无论是全国家庭的消费占GDP的比例,还是全国家庭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如果做跨国对比,都明显偏低。改革以来,经济增长很快,家庭收入都增加了。没错,家庭收入是增加了,但是家庭收入增加的速度低于GDP增长的速度,就是说消费增加的速度难以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问题所在。怎样应对出口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呢,一定是努力地增加全体中国家庭的收入,通过这个渠道来解决内需不足。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财政收入和家庭收入的关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法治环境不可缺位
陈爱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讲人的问题。负责经济工作的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实际行动上,怎么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新要求?
许成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我们看中国改革这四十年过来,人们有一个说法叫做“中国奇迹”。什么是奇迹?就是我们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宪法不承认私有产权的情况下,民企从无到有,得到巨大发展。这实际上是在改革前期我们使用了很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使得各级党政领导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有很强的动力去关心经济增长,关心经济改革。
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激励机制不好用了。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政府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只关心经济增长了,一系列跟经济增长相关的社会问题都突显出来了,如果还只关心GDP,就错了。而一旦政府要关心各个方面的问题,马上就给它的激励机制带来了困难,因为一下子没有办法来评判谁做得更好。所以目前看,怎么解决激励机制问题,这是核心。
陈爱海: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现代化,那么经济就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离开企业是无从谈起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任务更重了,当然也意味着前景更光明了。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和重要的实践命题,企业应该做什么?
许成钢:当我们讨论到企业,其实里面最重要的核心成分是法治的环境。第一,保护个人的产权,第二,能够保护和执行市场上企业之间形成的契约。产权跟契约,这两个东西都是靠法治来执行的。当这两个东西稳定了的时候,企业家们心里就安定。心里安定,他们就会有长远的投资。
陈爱海:我们讲企业家该怎么做,您觉得前提是政府该怎么做。
许成钢:对,只要制度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保护,企业家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特别是民企,在市场上有高度的淘汰性,不行就被市场淘汰了,所以用不着去说它需要做什么,它自己为了生存,自己去努力,如果没有能力生存,就死了,谁优秀谁就上来了。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把最优秀的扶上来,让不行的沉下去。
陈爱海: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经济体系。
许成钢:对。而优胜劣汰,实际上靠的还是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