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如何过一个体面的春节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春节临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谁不想体体面面回家,然后给家里人一份丰厚的大礼呢?那么问题来了,回家过年究竟要花多少钱呢?有媒体小编做了一番统计,交通费、长辈红包、晚辈压岁钱、买年货购置新衣、各种聚会花销,奢侈一点的新年外出旅行一趟,加起来9000元至3.6万元不等。看到这个数字,“体体面面”过大年成本不低,也不知有多少人已哭晕在厕所。

网上经常有类似的统计,比如“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需要多少钱”、“养个孩子需要多少钱”,甚至“一个体面的死需要多少钱”。我曾经看过一则测算,宣称在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一个家庭需要准备人民币900万元以上。这个数字当时就引来不少争论。有人说多了,有人说少了。春节使多少钱才算体面,答案同样各异。有网友提醒说,大过年的,老规矩是守在家里或者亲戚串门,外出旅行也太中产太小资了,如果不计这一笔,实际上过节也花不了多少钱。

我看问题并非出在过节花销的绝对数字上。既然这项统计加了个形容词“体面”,而各人对于“体面”的定义各不相同,因此标准也非绝对,有松动商量的空间。有人说,有钱的生活千姿百态,没钱的生活大致相同。此话有对也有不对。有钱,意味着你的生活选择余地更大,应付金钱上的压力也比较从容。但另一方面,就算没钱,也不等于不能过体面的生活。何谓“体面”与其说是一项硬指标,不如说要看每个人对社会压力、他人眼光的承受力有多大。死要面子活受罪。过节钱花多少、怎么花,关键要看过节你是要过给谁看了:是要别人舒坦,还是要自己舒坦。假如你根本不在乎节日的“体面”标准,不按照社会上的套路来,你也可以选择“不体面”,过得洒脱些。

尽管这么说,人情往来带来的金钱压力是实打实摆在那儿的。我自己在西方人家里过圣诞,感觉老外的人情压力相对小很多。节日开支,主要是圣诞大餐,还有给(小家庭的)家人孩子买礼物。而礼物本身通常是很经济的物品,包装倒是华丽。除此以外,没有给长辈亲朋发红包的压力。我觉得现在不少国人对春节开支倍感压力,那是因为渐渐觉醒,人情往来本不值得花那么多钱。从不来往的亲戚,就因为春节回家叫你一声叔叔或大姨,你就得掏成百上千作为“表示”,我想但凡有理智的人,内心深处都会问一句“凭什么”?可是人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它是先天给定的礼数规矩,无从争辩也无从理性。我想,这大概是许多人节日焦虑的主要来源。

以礼物和货币交换的形式来强化家庭、宗族和社会人际连结,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要化解金钱压力,归根到底还是能挣多挣。毕竟,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绝对收入高了,春节支出高点,也可以承受。不过假如你离成为“土豪”尚需若干时日,不妨重新思考和校正自己对“体面生活”的定义,那就是讲求理性、行事从容,与社会他人相处融洽,却也有自己的花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