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创新,才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亚太经济体需要同舟共济,让太平洋吹拂起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劲风
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太平洋浩浩荡荡。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的主张,引来会内会外强烈共鸣。有参会嘉宾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为世界经济注入一股“暖流”。
当前,世界经济回稳,但内生动能不足的顽疾并未消除,要想彻底摆脱“新平庸”的风险,只能向创新要动力。对于亚太经济体来说,充足的劳动力是比较优势,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看似可以创造GDP,举债开发或能短期拉动发展,但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终将面临瓶颈约束,难以为继。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创新驱动。只有创新,才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正蓄势待发。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观察窗口,我们看到,氢燃料电池汽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捏得起绣花针的仿真机械手……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争妍斗奇;3D打印面膜、共享咖啡机、厨房感应炉……曾经的科学幻想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面对这样的时代浪潮,亚太国家不能等待观望,而应该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然而,不是所有故事都美好。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激流险滩,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亦在科技创新领域抬头。一些发达国家高砌“专利壁垒”的城墙,深挖“技术封锁”的壕沟,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口,以技术垄断置他国于发展的不利地位。这些做法,尽管能赢得短暂的竞争优势,但长期看得不偿失。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说,一些发达国家过去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失去了中国大市场,装备整体成本升高,市场规模不断缩小,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国际地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坚壁封锁没有出路。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各自和共同的发展挑战,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关乎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处理不当将导致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是当习近平主席说“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的原因。无论是设立知识产权制度,还是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都不是为了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而是保护和激励创新,营造国际合作环境,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各国都有权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从科技创新中受益。”中国是坚定的倡导者,也是务实的行动者。在柬埔寨,中资企业帮助铺设首条上万公里的海底光缆,建设广覆盖的4G网络;在印尼,阿里云助力当地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物流等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巴新,华为帮助建设骨干光纤传输网络,投入使用后让更多偏远地区的人能够联通世界……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分享上彰显了大国风范,引领亚太经济体“同舟共济”,也引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合作之风起于大洋,共赢之光洒满亚太。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在招手,差距拉大的风险挑战也在眼前,亚太经济体需要同舟共济,打破创新中的“孤岛效应”,让太平洋吹拂起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劲风。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3日 05 版)
(责编:冯粒、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