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时代,当你拿起手机,感动、愤怒都变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际交往时的丰富情感像是被抽空,人的情感表达已经高度程式化。
长江日报评论员 肖畅
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受灾地区应急响应,武警、消防、民警以及无数群众挺身而战。狂风骤雨面前,网上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画风:有人造谣“台风导致汽车被砸,有人被压死!”“凤凰山路变压器泡水漏电”,有人吐槽“人骑摩托吹飞了”的画面,甚至有艺人晒出一段爬在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搞怪视频。
这样的画风不陌生。每到夏季来临,一些城市迎来暴雨,出现内涝渍水,网上就会有一些行人丑态百出的照片、视频疯传,各种分享、点评不亦乐乎,搞得天灾被节日气氛笼罩。这些“分享者”或是远在异地,或是安然坐在办公室里,他们和灾情、和受灾者的唯一联系就是手机。即便台风来临之际,狂风,暴雨,大树连根拔起,房屋倒塌,山洪狂泻而下,这些危险的情况被碎片信息简化、弱化甚至丑化、漫画化,最终成为了分享传阅的视觉消费。
生活在社交网络,我们触摸世界万端,繁华都市、穷山恶水无差别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朋友圈里,看完朋友晒着远涉千山万水奔赴西藏的画面,接下来刷着暴走、广场舞的微信小视频,仿佛宇宙经纬、百态人生都进入24小时循环播放模式,让人感觉这个世界真是平平无奇。
社交网络时代,当你拿起手机,感动、愤怒都变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际交往时的丰富情感像是被抽空,人的情感表达已经高度程式化。正如网络众筹的求助是高度策略化的,它要让求助的需求、捐助的意愿高效率地链接,这里是大V、营销高手施展才华的舞台,“悲情戏”都非常的套路,也很轻松管用。我们在各种网络慈善故事里哭哭啼啼,然后例行反转,表情转换天衣无缝,情感调适得训练有素。手机视我们为“流量”“用户”,我们把感情当成了代码。
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接受“奇观”,知识付费让你不停地“知道”,阅读可以做到懒人听书,人际交往也不必投入到他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沟通、感悟都可以化繁就简。在社交网络的世界里,世界变得像个啰嗦的老太婆,台风每年都在登陆,房屋每年都在倒塌,“人骑摩托吹飞了”的画面变成段子手的最爱,那些嘲笑风雨中苦难者的网友,似乎也不必有一丝一毫的负罪感吧?社交网络拉近人的空间距离,却总像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