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活出“价值” 给真文物以应有的尊严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前不久,重庆大学博物馆疑似展出大量赝品引发关注。但是,与赝品泛滥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真正文物的没有尊严。

  大圆祥博物馆的文物不算娇贵,远比不上一些博物馆保险罩里的瓷器玉器,但它们依旧需要最基本的保护,需要能遮风避雨的场所。然而,尽管这些古建筑构件的真实性几乎没人怀疑,尽管它们蕴含着“片段的重量和基因的能量”,体现着古巴蜀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但对它们来说,最基本的需求都是奢望。

  这种现状多半与它们的“身份”有关。它们不属于公办博物馆,无法享受财政拨款的照顾。由于公办博物馆数量有限,对收藏文物的价值和对象要求又相对较高,大量文物很难有资格进入公办博物馆,往往只有民间博物馆能收留它们。

  收藏者的不同,决定了这些文物的命运。实际上,让他们都过上“保险罩里的生活”可能也不现实,但我们希望它们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因为它们身上同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密码。尊重这些民间文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过往历史的尊重。即便它们并非价值不菲,但一旦遭到毁损,失去的将是一段记忆;而只要它们存在一天,这种文化就不会消失。

  对这些民间文物来说,活下去是最基本的尊严。但这些文物渴望着更高的尊严,那就是活出“价值”。这些文物,也应该被了解、被欣赏、被研究,也应该变得鲜活,深入人心。

  关注这些民间文物,我们还有一种期待,就是希望它们能有机会取代赝品,真正浸润人心。这些真实的文物,是赝品的“照妖镜”,每个人看了它们都能知道赝品是荒唐的,都无法容忍赝品的存在。

  这就是民间文物的价值。它们是真正的文物,能让每一个赝品现出原形。它们需要被保护,需要被呵护,人们对它们的每一份付出,它们必将会加倍回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