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作为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始终坚守“三农”金融服务的安身立命之本,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主线,彰显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展现国有大行的格局风范。
2月19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时期的重要指导文件。
此次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今年金融支农政策指明了方向,为未来金融支农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奠定了基础。《意见》提到,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作为“三农”服务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农业银行历届党委班子和全体干部员工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市场化为导向,努力做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逐步从一家专业银行成长为拥有49万员工、2.3万个网点的国有控股大型上市银行,奋力谱写出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华彩乐章。
农业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时至今日,农业银行资产总规模超过22万亿元,并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的目标而持续奋进前行。
兴化市千垛菜花景区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望无际,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近年农行江苏兴化支行为千垛菜花景区已发放1.5亿元贷款,服务配套农业及水产养殖
坚守本源 深耕“三农”
围绕“三农”事业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定位,从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到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从支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帮助农民增收,到服务乡镇企业,活跃农村经济;从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服务“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到运用互联网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上世纪80年代,农业银行确立了“因地制宜支持商品生产、讲求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指导思想,对我国农村金融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农业银行全力支持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扶持农、林、牧、渔和农村工、商、运输、服务业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农业银行98%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了农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满足乡村工业发展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启动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综合改革。1994年,剥离涉农政策性金融业务之后,农业银行开启了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程。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农业银行商业银行体系架构基本确立。
在转轨进程中,农业银行始终与农村经济同呼吸、共命运,为农村商品生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服务“三农”主力银行的作用。
这一时期,农业银行确定了“积极巩固、调整和提高农村业务,大力拓展大城市业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业务”的经营战略,建立大型商业银行城乡并举、综合经营优势,通过“以东带西、以城补乡”模式,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农业银行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银行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把握“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发展趋势和特征,不断加大对“三区三园一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农村物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此,农业银行启动实施服务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脱贫攻坚、美丽宜居乡村、县域幸福产业、“三农”绿色金融发展等“七大行动”,着力强化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争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银行和领军银行。
扶贫助农 践行普惠
农民富,则国家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农业银行长期作为金融扶贫的国家队、主力军,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勇当金融扶贫排头兵,投入巨额信贷扶贫资金,创造出多种适合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信贷扶贫模式,为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源源不断地贡献金融力量。
新时代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精准。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商业银行成员单位,做好金融扶贫工作,是农业银行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银行坚决落实国家相关决策部署,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农业银行对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单独配置信贷计划,逐县制定金融服务方案,落实金融扶贫专项考核,切实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18年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连续多年贷款增速高出全行平均水平。
为确保金融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农业银行建立了“五专”金融扶贫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能力。设立专门机构,在总分行组建专业化金融扶贫队伍;制定专门规划,印发“十三五”金融扶贫工作意见,按年制定全行金融扶贫工作规划;投入专门资源,每年向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并额外配置1亿元费用;实施专门考核,制定《金融精准扶贫专项评价方案》,每年对贫困县域支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考评;落实专门政策,在贫困户信用评级、政府增信扶贫贷款准入、扶贫贷款利率等方面明确了差异化政策。
在长期的金融扶贫实践中,农业银行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摸索商业化、可持续金融扶贫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目前农业银行已形成“政府增信扶贫”“龙头企业带贫”“特色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民生工程扶贫”“惠农e贷扶贫”“惠农e商扶贫”“致富能人带贫”“重点企业带贫”“光伏扶贫”等十大金融扶贫模式。
农业银行在甘肃创新推出了由政府担保公司增信的“双联贷款”金融扶贫模式;在内蒙古创新推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模式;在贵州推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贷款产品;在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湖南等省份推出光伏扶贫贷款产品;在河北、甘肃、新疆等省份推出了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贷”;在海南支持槟榔产业带动就业脱贫;在新疆、江西、贵州、广西等省份推出了林果贷、油茶贷、甜蜜贷、辣农贷、茶农贷等特色产业信贷产品。
服务实体 夯实根基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农业银行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基石。
从成立以来,农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不断提挡升级。从服务农业生产到支持乡镇企业;从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到贸易融资、项目和基础设施贷款;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到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从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从服务内陆开放沿边开发到自贸区建设,从控制“两高一剩”到全面实施“绿色信贷”……农业银行始终把握经济和金融共荣共生的辩证关系,真正把一池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
按照监管部署,农业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无疑是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多年来,农业银行立足平台、产品、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率先在同业设立了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以“批量化、工厂化”为重点,借助数据网贷、科创贷、工商物业贷、智动贷等新产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担保抵押难题。将优质民营企业,纳入三级核心客户群管理,在信贷授权、业务流程、资本占用、贷款利率、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截至2018年10月末,全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5万亿元。
时至今日,农业银行不断壮大,其资产和影响力均已在世界同业中排名前列。2018年末,农业银行总资产已突破22万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40位,全球1000家大银行第4位。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之下,农业银行将牢牢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趋势,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在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农业银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