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百姓“舌尖安全”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近年来,全市各地和各级职能部门狠抓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消费的各个环节,在“从田头到餐桌”的链条中找盲点、补漏洞,严防源头污染,严管生产经营过程,严控食品安全风险,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点多、面广、战线长,食品安全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食品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与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期盼还有不少差距。为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整体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推动食品消费环境向着放心、安心、宽心、舒心的目标迈进。

代表议案助推加强地产农产品监管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

随着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逐步扩大,农业种植和养殖业源头污染日益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经过深入调研,代表们深切认识到,食品安全应该从源头抓起,从田间地头抓起,要把住生产环节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2014年1月市人代会期间,徐海龙等15名代表提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确保居民‘舌尖上的安全’”的议案。代表们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方面。目前苏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存在着问题和隐患。从全市土壤“体检”的结果来看,我市土壤质量还存在土壤耕层呈现变浅、容重增加和酸化趋势,部分土壤存在农药残留,极个别地块出现重金属含量异常。

为此,代表们建议从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和监管体系、稳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全力构筑健全的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代表们认为,要开展受污染耕地土壤普查工作,建立完整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数据库,并根据受污地区、受污程度、受污源头,制定治理方案。全市应借鉴农药集中配送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和推进兽(渔)药的集中配送和统一供应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禁用兽(渔)药的销售和使用。

这件代表议案会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交市政府组织实施,被确定为当年的“大会议案”。

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抓好督办工作,要求明确属地监管责任,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建立产地监测制度,确保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加大力度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做好农药集中配送,保障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加大市场准入监管,有的放矢解决一些重大难题。

至当年年底,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已经基本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质量监测治理全面加强,建成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9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建设,生产企业诚信评价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完成。2015年,启用的全市农产品信息平台,让种植户信息与市场信息在平台上共享。同时,还建立有形的平台——现代农产品物流园。这些现代化的产业平台的建成,将促进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苏州市场的落地。

人大执法检查依法捍卫舌尖安全

食品安全,需要在执法中坚决捍卫。

2015年10月1日,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在监管体制上由质监、食监、公安、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九龙治水”变成目前的食药监、农业两个部门“二龙戏珠”;在食品监管上将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纳入特殊食品,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在处罚力度上由过去的起点2000元提升到5万元,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起点为10万元等等。这一系列新规定的施行效果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执法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2016年11月,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率队对全市实施食品安全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实地查看了食行生鲜——社区智慧微菜场项目和位于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内的苏州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区,认真检查了企业台账,深入车间、仓库查看生产流程,看到详细的储存和配送记录、整治有序的生产环境后,检查组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给予肯定。

根据市政府汇报,我市结合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放心行动,一年来,全市累计出动监管人员20.6万多人次,检查各类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16.4万多家次,查处食品案件1390起,罚没款1710.2万元,销毁不合格食品180吨。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级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预警平台累计收集食品抽检数据约20万条,每千人食品抽检率保持全省领先。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在媒体上予以公告,为老百姓提供消费提示和引导。

执法检查组对全市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工作表示满意。结合日常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进一步指出,要严格抓好法律实施,真正发挥法律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要努力实现全程监管,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构建食品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要抓好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形成监管合力,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动,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不放松,严打重罚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要增强基层监管力量,打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消除监管的死角和盲区。要积极形成全社会监督合力,加快完善企业信用记录,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自律机制。

代表议案接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

今年1月,市人代会“大会议案”继续聚焦食品安全,把关注点落在了食品安全监管上。

会议期间,周国忠等13名代表提出的“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的议案指出,由于我市食用农产品八成靠外地输入,食品行业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较低,“多小散”的特点突出,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诸多死角和薄弱环节。议案从加强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落实日常监管责任和监督抽检责任,增强基层监管力量,形成全社会监督合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代表们认为,食品安全急需强化统一领导和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构筑健全的综合治理体系。代表们建议,要严格落实责任,抓好全程监管,切实增强基层监管力量,并形成全社会监管合力。

大会决定将该议案交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随后,在深入调研中,针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法律法规配套不齐全不统一、体制改革后的执法监管效能有待提升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建议,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监管职责,通过加强基层监管力量配备、实现源头管控、整合监管资源巩固健全监管新机制,通过加强综合执法提升监管的执行能力,通过发挥多方作用营造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通过挖掘百姓饮食文化内涵,支持体现苏州特色的食品生产老字号企业健康发展。今年,要重点加强批发市场食用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实现我市流通市场上80%以上的大宗食用农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质量可信的总体监管目标;农产品农药化肥使用量只减不增,农药“零差率”集中配送体系全覆盖,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率达到99%;切实做好农药化肥等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工作;精选部分卤菜、豆制品等加工企业予以规范扶持,实现标准化生产。

议案交政府实施后,市政府全力落实。今年以来,全市乡镇(街道)全部成立食安办,建立了覆盖镇(街道)、村(社区)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乡镇(街道)食安办和市场监管分局密切配合,形成盖边沉底的监管网络。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制度,推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食品流通监管,对全市7.2万多户食品流通经营户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登记监管和示范创建,取缔黑作坊299个,推动全市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加强网络订餐平台线下餐饮单位自查和监督检查,全市共检查平台和餐饮单位10684家,督促整改580家,立案47件,下线无证照餐饮单位1598家。推进“智慧食安”平台建设,开发移动执法平台、智慧食安App、食品安全检测联盟信息共享系统等项目,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监管资源综合利用。

10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该议案实施情况的报告。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理应对接老百姓的期待,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不能让百姓既当“美食家”又当“检测专家”,不能让监管的大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监管的手段和力度不能落后于食品造假手段的更新速度,食品安全率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几个数字上,更应当体现在百姓的感受和评价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政府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全力以赴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推进我市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代表关注保障校园周边食品安全

特殊群体食品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学校是个特殊的场所,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全民关注食品安全的呼声中,在校学生的食品安全更是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

据有关代表调查,学校周边的流动摊位大多没有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食品来源、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而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内,也存在很多“三无”食品,极易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为此,杨怡芳、朱克明、包乾申、冯金福等十多名代表联名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家庭等在内的所有社会力量必须有效配合、主动作为,让学生们远离“舌尖上的毒害”。

代表们指出,要通过摸底调查,对证照、经营场地等内容进行逐项规范,明确校园周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把校园食品经营者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建立学校、经营者、相关职能部门“三位一体”监管机制,促进监管职能到位;要从货源整治着手,加大对路边无证摊贩的整治力度;学校与家庭有效配合,加强对学生食品安全的教育。

小食摊流动性强、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执法难度大,如何应对?代表们建议,可选择学生上学、放学时间集中整治,也可在校门口设立监督岗,选聘一些专职或者兼职监督员参与治理。

市政府着力完善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实施“学校食品安全治理”重点治理行动。以学校食堂、学校及其周边商店和学校饮用水食品安全等为重点,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五常法”管理模式,推行校园食品可追溯制度,大力整顿学校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环境。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周边地区食品安全联合巡查制度,实现学校食品安全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重点加强对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店、饮食摊点整治,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取缔。城管部门加强对无证食品摊点的管理和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影响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无证食品摊点。教育、食药监等部门组织了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学生和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代表建议呼吁打击食品制假售假

食品安全,须臾不可放松。

市人大代表周建萍提出建议:加大对食品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代表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对一些无证无照的黑作坊、加工店、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周建萍说:“一些无证无照的在农村杀鹅、烧鹅的,不但影响食品安全,还涉及到污染排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结合今年议案的督办,市人大常委会同步推动了这件建议的办理工作。在办理过程中,市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开展食用农产品、畜禽水产品、桶装饮用水、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糕点、“餐桌污染”、网络订餐、餐饮溯源、小餐饮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等11项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5.5万多人次,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万多家次,检查覆盖率100%;食品立案总数2589起,罚没款1815万元,销毁不合格食品90.7吨。

相关部门创新监管方式,率先推行行刑衔接模式。今年6月16日,各市、区市场监管局(食药监局)全部设立警务室,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食药监警务室全覆盖。市食药监局、市公安局联合制定全市统一的食药监警务室工作职能、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指导全市驻食药监警务室规范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已侦办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1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6名,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3%和33%,有效发挥了刑事司法的震慑作用。

食盐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市人大代表徐海龙对此十分关注,提出了加强食盐安全管理的建议。他提出,要建立健全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加大现场检查力度,落实生产经营者责任约谈制度,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加强专项治理,集中披露典型案件,公布制贩假盐企业“黑名单”,让执法震慑常在,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盐”。

市人大常委会借助舆论监督,督促职能部门净化食盐市场,保障食盐安全、有序供应。市盐务管理局对全市所有工业副产盐生成企业进行核查,做好登记和生产销售情况备案;对各食盐销售企业资格进行确认和检查,对销售食盐的品种、价格、数量、流向、质量及碘含量标准等信息情况进行登记和备案,并全力打击食盐违法行为。截至今年9月份,已经查处违法案件1166件,其中,工业盐冒充食盐案件3起,非碘盐案件14起。今年5月,市盐务局在物流环节截获60吨“臭脚盐”。6月份,根据举报线索,市盐务局在吴中区郭巷一处废弃化工厂内查获了16吨违规存放、可能已被污染的食用盐。

一面是依然严峻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一面是老百姓沉甸甸的期待;一面是稳定向好的食品安全大数据,一面是一张守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尚未答完的考卷,市人大常委会将为此持续跟进、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