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文
一、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概述
教育始终处于公众的视野之中,教育行业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2016年,经新闻报道或网络曝光进而发酵的教育舆情事情也逐渐增多,教育舆情涵盖了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众多方面,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
2016年,招生信息泄露导致考生遭遇电信诈骗离世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因为反复出现,方式千奇百怪且与青少年犯罪交织引发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另外,高考指标调整、校园跑道质量、常州毒地建校、中学800万奖学金、山东高考志愿被篡改、女大学生裸贷、北大学生弑母等一系列事件都在公众的围观和热议中成为一段时间内的舆情热点。
由于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涉及公众根本利益,是公众最为关心的信息,也是争议的焦点,长时间、反复出现的舆情,公众渐渐形成了如教育管理亟需改变、师德师风下滑、育人机制僵化等教育的刻板印象,给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口碑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事件解析
为回顾2016年教育行业舆情,经对该年影响较大的教育行业舆情事件,综合新闻、博客、论坛、微博和微信的数量进行加权核算热度指数,并按指数从高到低,筛选出前20起影响较大的教育行业舆情事件,并从时间、地域、类型已经媒体曝光渠道等维度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2016年教育行业舆情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表 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热度排行榜
1、舆情分布时间性特征显著
图1 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事件时间分布
从时间分布看,2016年3月、6月、8月的教育舆情爆发频繁,尤其是6月和8月,重大舆情都达到了4条。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对应着学年期末和高考招生、暑假结束和新学年开始两个关键时间段。在正常开展教学的4-5月以及10-11月等其他月份,舆情相对较为平稳,2016年10月,重大舆情事件的数量更是为零。舆情分布充分体现了教育舆情发生时间上的规律性,伴随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教育舆情数量开始上升,学校正常上课后,舆情开始走稳,至学期期末,正值考试季以及学生毕业就业,相关舆情呈现上升趋势。
2、舆情区域冷热不均差异明显
图2 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事件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重大教育舆情涉及全国12个省份,华东地区以数量最多,除安徽、江西未发生重大舆情外,该地区其余省份均发生重大舆情。华南、东北地区没有发生重大教育舆情。西南地区重大舆情事件虽较多,四川省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另外除了涉及教育行业普遍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以外,在北京、江苏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教育舆情热点频次较高。教育行业舆情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
3、舆情整体较热高热舆情较多
图3 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事件热度分布
从事件的热度来看,教育行业重大舆情的热度指数都在1000以上,超过一半以上的舆情事件热度在5000以上,呈现出整体热度较高状态。一些重大热点舆情,例如山东女孩徐玉玉遭遇诈骗离世、中关村二小发生霸凌事件、北京毒跑道多名学生同天流鼻血等事件,传播持续时间较长,地域覆盖范围较广,舆情热度都在10000以上。
4、舆情发酵大多因传统媒体介入
图4 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事件媒体分布
在媒体分布方面,教育行业重大舆情曝光渠道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占比9成,其中,报纸占45%,网媒占30%。传统媒体仍旧是讨论教育问题的主要阵地。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媒体曝光的重大舆情的信息源大多来源于新媒体,这些潜在舆情点被传统媒体捕捉后,以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形式引爆。
5、舆情反映学校管理问题突出
图5 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事件类型分布
对2016年教育行业重大舆情事件分类后,从数据看,学校管理是较多重大舆情的引爆点,占3成,教育管理不到位,形成的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弱化与缺失,导致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是网民较为关心。另外,关于校园安全事故、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话题也是舆情关注热点。
三、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应对点评
教育舆情的产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其它行业的突发式的“刺激-反应”模式不同,教育行业舆情大多是温和渐进式的。大部分的教育舆情都在慢慢滋生和积累,历经由弱到强,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因为某一个事件被关注点燃导火索,而全面爆发。另外,教育舆情事件虽然发生在教育领域,但内容往往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因此,一旦产生,往往会蔓延至教育领域之外,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而形成众声喧哗、主题多变、焦点游移的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的应对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未形成热点的事件,往往会潜伏在公众记忆里成为行业的潜在热点。已经形成热点的事件常常会因为舆情事件的当事人为学生群体,固有的弱者形象易于获得同情,使得舆情发展不利于应对处置。另外,教育行业舆情应对和管理者因为自身定位和职责界定的局限,可以影响的范围和调动的资源有限,特别是教育战线内外资源联动不够,未能形成充分的工作合力,总体局面较为被动。
通过整理分析,可以看出2016年教育行业舆情事件的应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舆情累积效应明显,前期事件对后起舆情有较大影响。
学校分布在全国各地,虽然位置千差万别,但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某地发生的问题处置不力,往往会波及其它地区。有时即使得到一定的处置,也往往会对后起的类似舆情有着较大影响。比如,毒跑道事件。5月19日,浙江温州毒跑道引发一定关注,在该省教育厅成立调查组之后,该事件关注度明显下降。6月3日,北京一小学同样出现毒跑道舆情后,毒跑道关注度直线上升(见图6),导致相关舆情出现井喷。
图6 2016年5-8月“毒跑道”百度搜索指数
2、教育舆情事件发酵速度快,回应速度影响舆情热度。
教育问题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舆情被曝光后,一旦回应不力,往往导致舆情快速发酵,热度居高不下。女教师刘伶俐患癌被开除事件一经曝光,便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当事学校博文学院以放假为由,拒绝对事件进行回应。直到事件发生后的第6天,该学院才在其官方网站进行了初步回应,反而激起更大反应。随后,学院2天内,连发数条处理意见并道歉后,舆情热度略有所下降,直到学院院长辞职,舆情才慢慢平复。
3、教育舆情事件涉及面广,回应处置需要多方合力
统计发现,大部分重大教育舆情事件发酵成为热点之后,由于牵涉面广,仅凭涉事主体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常常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联合政府其他部门,形成多方合力,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打消公众疑虑,以此来化解舆情危机。例如,山东临沂女生徐玉玉遭遇诈骗身亡事件。由于“信息泄露”,刺痛了民众的个人信息保护神经,又含有“家庭贫困”、“心脏骤停”等多重标签,舆情关注点多变,很快就超出了教育领域。热度延续至公安部门抓获部分嫌犯才开始逐渐回落。至国务院通过相关条例,并加大开展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惩戒力度后,舆情才慢慢趋于平稳。
下面,以2016年教育行业舆情热点事件“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中关村二小欺凌”、“高考名额调出”为例,对相关事件的舆情应对情况进行分析。
(1)患癌教师被开除博文学院应对迟缓失措
2016年8月14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32岁的女教师刘伶利因癌症和并发心脏病,离开人世。次日,微信公号“斗瘤”首发标题为《在兰州一所大学教英语的她,在患癌后就被开除了》的文章。由于该事件拥有“癌症死亡”“女教师”“社会保障”“不履行法院判决”等热点标签,媒体跟进报道之后,立刻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事件曝光之初,博文学院以学校放假为由,拒绝回应。直到8月20日,博文学院才在其官方网站发出公告表示对女教师去世的惋惜,但并未提及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方案。此公告并未回应该女教师为何会在患病期间被辞退等关键信息,舆情仍呈现高热状态。8月21日,博文学院借助媒体公开回应刘伶俐被辞退一事,称并不知道刘患癌症。虽然借助第三方媒体背书,然而博文学院隐含推脱的回应并没有缓解公众的愤怒之情,反而将博文学院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8月22日,博文学院给出了明确的处理结果,执行法院判决,作出相应赔偿,处理责任人员,并发布公开道歉信。但因该学院早期的舆情应对失措,已经形成了舆情牵连态势,院长陈玲的博士身份及学术身份作假等形成了次生舆情。最终,事件以院长陈玲的辞职而告一段落。
这一事件中,院方的做法太过不通情理,曝光之初的拒不回应,给人一种“冷血”印象,对比“患癌去世”“摆地摊挣钱看病”等弱者形象,为话题的发酵提供了很好的滋生土壤。事件中包含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又正好戳中了社会的痛点,让很多职场人士参与其中。
随着舆情发酵,在舆情热度越来越高之时,博文学院后续包括联系家属、刊登事件处理结果等一系列做法,也显得过于冷漠和随意。事发6日,姗姗来迟的公告,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急于推脱责任的公开回应,加剧了公众的愤怒;院方不同渠道前后说法的不一致,导致推卸责任争议;官腔十足的道歉信,更是有失大学风度。院方应对舆情的消极态度,以“鸵鸟心态”任由舆情发酵,期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公众的情绪迟迟得不到有效疏解。
这一事件又一次证明了,当舆情事件发生时,一味的逃避只能加大负面影响。只有积极应对,才是解决事情该有的态度。而压力之下急于切割的不当做法,不仅不利于舆情处置,反而产生强烈的负面干扰。只有切实认清问题,主动回应关切,才是舆情应对的正确选择。
(2)北京小学毒跑道单个主体的努力应对复杂舆情乏力
6月2日《法制晚报》报道:““白云路小学各年级有278名学生中有239个学生身体自2015年9月份以来出现了流鼻血、头晕、恶心、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报道将学生出现异常的情况指向了新改造的操场。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公众震惊。该舆情旋即引发了众多关注,公众及媒体从工程实施是否存在贪腐、施工监管是否到位、跑道标准是否恰当等问题,对白云路小学、西城区教委、国家教育部等展开次第追问。
客观而言,在舆情处置过程中,西城区教委态度端正,措施扎实,应对有序,一直以较高频率主动作为,包括:第一时间表态绝不姑息,成立调查组启动调查;召开通报会,向社会和媒体公布相关情况;针对问题,排查辖区所有学校;对已经发生情况采取专门解决措施,力求将影响和伤害降到最低;邀请医学专家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恢复健康等等。但尽管如此,事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导。究其原因,是单个主体的努力面对复杂教育舆情应对乏力。
白云路毒跑道事件之前,全国多地学校发生过的“毒跑道”事件,已累计超过数十起,苏州、上海、温州等地几十所学校卷入其中,话题一直在低热度上隐性维持。此次白云路小学事件曝光后,是毒跑道由江浙沪等长三角城市,首次转移到北方地区。借助前期累积形成的话题热度,家长们情绪立即被激发出来,推动社会和舆论对事件的关注,促使事件向深度方向发展。毒跑道事件也由此一个原本区域性的舆情热点,转变为了全国热点。面对这样的一个热点,西城区教委积极应对只能是有效控制住本区相关事态发展,却因为全国各地跑道事件添上了新的柴火。
从该事件的演变看,教育行业舆情,如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复杂,时常零星出现,虽然跟当时当事热点降温,但但仍未真正做到完全退场。教育行业管理部门应在问题出现苗头之初及时预警,必要时及早联合政府其它相关部门,做好十足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不能坐视其它地区事态发展,让公众的焦虑和愤怒酝酿成一座暗流汹涌的休眠火山,一旦遇上“缺口”就喷薄而出,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极大危害。
四、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应对建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站在2017年的门槛上,回顾2016年的教育舆论生态环境,可谓是官方与坊间博弈,媒体与网民共生,改革与争议并存,吐槽与反思同在。在众声喧哗之中,一个个或司空见惯,或触目惊心的教育舆情事件的发生,在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的同时,也在让我们深深地思考:我们的教育行政机构,我们的教育从业人员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践行为人师表的言行时,尚有哪些不足之处?在引导社会舆论、回应公众关切中,还有那些值得提高和改进的地方?针对2016年教育舆论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伴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变得日益丰富多元,公共舆情事件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地提高。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在应对网络舆论的冲击面前首当其冲。由于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亦呈现出独特特点。针对教育舆情事件每年发生的周期性和重复性特征,教育行政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重点做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一方面,从治标的层面看,应当把教育舆情治理当成一项常规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无论教育厅(委)、局,还是每一个基层学校,都应当对教育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教育舆情制度建设,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上给予倾斜。唯有如此,才能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举重若轻,泰然自若。另一方面,从治本的层面看,应当把教育舆情治理看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教育舆情发生规律来看,像违规补课、校园欺凌、学生自杀、师德师风等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上演,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严格落实好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及时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项整治活动,做好安全防范、加强心理干预等各项工作,以此来降低网络舆情的爆发频次。
2、涉事学校要直面质疑,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网络舆情非学校之欲也,然而网络舆情的发生又几乎是每一所学校都难以避免的。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掌握了应对的规律和技巧,不但可以转危为安,而且有可能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然而从2016年的诸多网络教育舆情应对现状来看,教育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媒介素养依然落后于政府、企业等系统和行业,在应对突发舆情时,要么不愿或不敢直面质疑、应对迟缓,要么用力过猛,官话套话连篇,导致舆情危机一步步升级。
以引爆舆论场的“山西屯留一中教师假日聚餐被县纪委通报”一事为例,面对汹涌舆情,当地有关部门迟迟不做正面回应,面对各界质疑,反而摆出一副对抗姿态,想尽办法为自身行为辩解。再比如,在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中,家长在班级家长微信群、凯迪论坛等网站发帖12天之久,学校迟迟没能予以解决,更无有效预案;又比如,中国教育报两名记者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暗访学生营养餐问题时,学校工作人员见到有人采访,直接抱以辱骂,甚至报警将两名记者带走,最终酿成了更大的舆情。在很多时候,直面质疑,迅速应对,公开辟谣,往往是网络舆情最为有效的应对方式。
3、教育宣传应主动出击,做好议题设置
武林中,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就是无招胜有招。在对手尚未出招之时,就已经看出对方的破绽,先发制人,取胜于无形。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治理网络舆情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主动宣传,做好“议题设置”。具体而言,就是积极营造良好舆论生态。面对网络上对教育发出的不完整、不真实、不公正的负面声音,切实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坚持正面引导,有效消除误解。
2016年,“18岁临沂女孩徐玉玉被骗学费,郁结于心离世”这一事件轰动了舆论圈。徐玉玉所报考的南京邮电大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派3位老师带着慰问金赶往临沂向徐玉玉的家属表示慰问,并借媒体之口详细介绍了学校办理新生入学的手续,不但使自身免于陷入舆论漩涡,也为这一起悲剧增添了一丝温情。与此类似的还有“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这一舆情事件,在面对汹涌的舆情来袭之时,学校和当地教育局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主动向媒体详细介绍事情的经过以及学校开展的日常体检、突发急救等相关措施,最终实现了舆情的逆转。从这两起事件中,不难看出,主动出击,做好议题设置可使教育主管部门免于刀俎。
4、善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共振效应
现代社会信息载体多种多样,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但新旧媒体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替代性关系,而是相互依存,融合发展,共同发力。当前有很多高校、地区之间建立了媒体矩阵、新媒体联盟,较好地起到了舆论的传播效果。实践证明,“孤军作战”,单靠某一种媒介对舆论进行引导会显得力不从心,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差异优势,搭建起立体互补的平台,已成为大势所趋。
以江苏高考“减招”事件为例,从舆情来源看,微博、微信占据舆情信息来源的九成以上,微博、微信数据引领了整体舆情走势。由于微博、微信自身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当前舆情信息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5月13日23:50分@江苏教育发布发布的公告,转评就有近万条。此外,传统媒体中的报纸、电视凭借其权威性配发深度评论和解析,官方信息得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振效应,使真实信息快速在公众中传播,有力地抑制了“减招”谣言的扩散。因此,善用新媒体,建立媒体矩阵,可以较好地实现舆论的引导。
五、2017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工作建议
结合2016年的网络舆情现状来看,伴随着媒体的融合发展,公众维权的意识愈发强烈,表达诉求的途径也愈发多元。因此,舆情的爆发频次只会有增无减。展望2017年,在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校园安全、学校管理、师德师风等领域仍有可能处于高发状态。从舆情治理方面看,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政策,都对我国的教育舆论生态环境有了深刻认识,对加强舆论引导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从地方的反应来看,各地区参差不齐、差异明显,因此,继续强化和落实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认识与重视仍然是2017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1、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完善教育系统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加强政务、校务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是教育舆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2016年,教育部连续两次公布32个省级教育部门和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办公电话,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2015年8月3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发言人根据授权发布信息、阐述立场,名单及工作机构联系方式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徐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将在2015年年底,推动各省份公布本地地市级、区县级教育部门和省属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到2015年底,仅有安徽、海南、江苏三省落实了这一政策,截止2016年底,又有四川、重庆两地落实了这一政策。由此可见,继续推动各省份完善这一制度,并确保人员名单公布之后,电话能够打得通,仍然任重而道远。
2、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舆情监管体系建设
2016年,教育舆情网团队曾在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南、上海、河北、湖北和广东等省市对100余所教育机构(含教育局、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进行了一项关于教育舆情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显示,尽管有97%的受访者认识到教育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43%的机构明确表示没有相关的舆情管理经费,有90%的教育机构没有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有64%的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的舆情管理人员。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管中窥豹,可以对我国的教育舆情管理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网络教育舆情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测的硬件投入,2017年,仍然是众多教育机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3、进一步提升教育从业者的媒介素养
教育机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必须有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舆情管理队伍,其中技术人员、评论人员及管理人员要分配合理,以遏制媒体和网民的恶意负面传播。据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是否有专职人员或部门负责网络舆情工作时,选择有这个意愿,但是目前还没有专职人员/部门做舆情方面工作的占30%;选择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中包含舆情管理的占27%;选择有专职人员从事舆情管理,但无专职的舆情管理部门的占30%;已经成立了专职舆情管理部门的仅占6%。在急需配备专业或兼职舆情管理人员的同时,加强对舆情管理人员的培训也迫在眉睫。尽管当前部分教育机构也开展了相关舆情培训,但存在随机性、周期短、不系统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专业化的舆情培训,进一步提升教育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要长期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育舆情网
【相关范文推荐】查看更多>>
下一篇:第二届长风学霸赛大数据分析报告线上首发
上一篇:2016年意大利房产投资分析报告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作品部分转载于互联网,旨在为网民提供阅读参考,若《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舆情分析报告》一文涉及版权问题,或原作者不同意本站转载您的作品,请通过页面底部邮箱告知我们;因为本站编辑人手有限,而部分文章作品原出处也无从考究,所以若没注明本文出处或转载到本站请您谅解,感谢您的包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