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舆情监控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36大数据专稿,原文作者:小张  本文由小张向36大数据投稿,并授权36大数据独家发布。转载必须获得本站及作者的同意,拒绝任何不标明作者及来源的转载!

舆情

什么是舆情?

舆情,即“舆论情况”的简称,从传统社会学理论上讲,它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以上所讲为传统意义上的舆情,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监控的原因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新闻信息、微博微信、论坛及博客等。

大数据

网络舆情的特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舆情信息主要来源于新闻信息、微博微信、博客及社区论坛等,故网络舆情有以下五大特点:

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参与者,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创造、信息的传播亦或信息的分项

2、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3、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4、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我们为何要进行舆情监控?

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等。于党政机关而言,他们迫切希望可以实时了解互联网中的热点、本地热点、本地民生信息以及社会突发事件对百姓的影响,随时掌握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鼓惑民心,误导普通网民,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舆论导向的引导,关注民生问题,以解决网络中的突出民生话题,重视热点话题,合理引导,避免演变成网络舆情风暴。于企事业单位而言,他们需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关注到自己在网络舆情中的状态,从而可以产生网络舆情预警,及时纠正应对网络上关于自己的负面舆论信息,为部门网络危机公关或品牌形象营销提供数据支撑。

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网络舆情监控面临的问题

网络舆情疏导的难点:

如何第一时间掌握到“与我相关”的重大事件?

如何能准确收集到“我最需要”的舆情信息?

如何能不留死角滴全网监控到这些舆情信息?重要的舆情“不漏”!

如何防止网上“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发生?随时知道网上在“干什么”!

如何防止网上有害信息泛滥传播和舆情时空,防止他们形成气候?

如何追溯网上重点内容的传播途径?互联网舆情能“查得清”!

如何预判舆情信息的未来走势?

如何化解网络危机?如何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

如何全面掌握社情民意?

如何为上级相关部门推动网络舆情简报和专报?

网络舆情监控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舆情监控平台

“早监测 早发现 早处置 早导控”

舆情监控系统是一套利用搜索引擎技术、文本处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提取、分类、聚类、主题监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事件专题追踪的等需求,形成舆情决策库、舆情简报等分析结果,为企事业单位全面掌控舆情动态提供分析依据。

大数据

后记,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作者组织形成此文。关于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舆情监控系统及舆情监控的应用展望,后期有精力会单独写文论述。

End.

转载请注明来自36大数据(36dsj.com):36大数据 » 大话舆情监控

标签:

36大数据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本站观点。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请遵守理性,宽容,换位思考的原则。

猜你喜欢

评论 1

匿名准确监测和数据分析理解是难点2年前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