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學行囊中該不該有“標配”
近期各大高校陸續開學。今年是00后集體邁入大學生活的第一年,這批成長在新世紀的年輕人都准備了什麼?有怎樣的消費觀?據報道,這段時間四川成都等地各大電腦城的生意比往日紅火許多,電腦、手機、平板這老三樣的開學標配如今也豐富起來,增加了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表,六件配齊最少也要3萬元。
時代發展到今天,開學行囊裡帶上電腦、手機,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過也要看到,對於很多家庭的無足輕重,對於另外一些家庭來說,卻有可能成為無法承受之重。根據媒體調查,“開學標配”配齊最少3萬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家庭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可能不在一些學生,甚至不在一些家長考慮的范圍內。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考上大學了,適當滿足一些要求,哪怕拿出半年、一年工資,“痛並快樂著”,咬著牙也要滿足。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所謂“新六樣”——據稱,相對於原來的電腦、手機、平板這些老裝備,現在又升級了三樣: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表。還有人說,這種“新三樣”依然是過去時了,最時髦的是平衡車、無人機、圖影儀。
時代的印跡,從來不只是宏觀敘事,而是具體呈現的,從開學行囊上,也能夠看到時代的影子。有人回憶,上世紀50后、60后大學生開學,隨身攜帶的往往是一床被褥﹔到了70后,有些人開始帶上了隨身聽﹔到了80后,出現了電腦和手機。可是,在過去並沒有什麼標准配置的說法,即便有人提到了這個概念,也更多的是指學習生活最基本的配備。對照最基本的學習生活條件,無論是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表,還是平衡車、無人機、圖影儀,所謂“新三樣”都不怎麼“搭邊”。
一種流行現象的產生,一定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流行現象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流行現象都是水到渠成產生的,有很多其實是人為制造甚至是生造的。流行現象的可怕之處在於,當其出現之后,會像潮水一樣,把很多沒有主見、隨波逐流的沙石帶走。所謂開學行囊的標准配置也是如此,當其成為一種概念,變成一種流行之后,很容易出現一種病毒式侵襲。
細看所謂“開學標配”,無論“老三樣”,還是“新三樣”,抑或“新新三樣”,都無標准之一說,有很多根本沒有必要。譬如說“老三樣”中的電腦、手機、平板,手機或許有聯系的作用,可學校有自己的電腦房,有些學校還不准新生帶電腦,而平板的意義更是看不到。再如“新三樣”,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表,有沒有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並不大。而“新新三樣”,平衡車、無人機、圖影儀,學生又有什麼配備的必要?
時代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開學行囊體現出一定的時代性,這也無可厚非。可是,學生畢竟是學生,即便是到了大學裡,已經與社會慢慢接軌了,也依然是學生,學習依然是重要的任務。即便有標准配置的說法,也應該是圍繞滿足學習生活基本要求而來,不是為了享受娛樂而來。不知道標准配置的說法由何而來,是不是商家有意炮制的?無論是不是,學生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家長不能助長這樣的想法,輿論也要節制宣傳,不能虛構議題、推波助瀾。
開學行囊裡從來就不該有標准配置,如果真要捎上一些什麼,那就帶上夢想和努力吧。事實上,很多學生就是這樣想和這樣做的——有大學生說,身邊很少有同學這樣,大家也不認可什麼“新六樣”。這讓人看到了不小的希望。(喬杉)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