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纸条与“无网游日”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当下,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问题。早在2017年,媒体关于国内手游《王者荣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报道,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沸沸扬扬的“口诛笔伐”依然阻挡不了网游的火热。
刺痛人心的“小纸条”
2018年夏天,中国科学报社收到了一封关于呼吁净化网络环境的来信,信中表达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对网游对于青少年不良影响的愤慨以及期待社会加强治理的建议。“在儿童节这天屏蔽网游链接,让孩子重拾现实的乐趣,是我们的心愿。”信中写道。
其中,来信提到的一张“小纸条”尤其令人震惊。纸条是一个孩子写给前去支教的志愿者的。孩子在纸条中告诉这些叔叔阿姨,不要再送他书本文具了,他想要的是一部能打《王者荣耀》游戏的手机。
青少年沉溺网游的社会问题以及那张“小纸条”的童言无忌,刺痛人心。如何唤起全社会重视,加快对网络游戏的治理,也成为媒体机构的希冀和责任所在。由此,当“院士联名呼吁‘无网游日’”的策划提出后,立即获得报社上下的积极响应。
打响“无网游日”呼吁战
此次报道任务由报社总编室、采访中心、科学网及新媒体多个业务单元协同作战。记者辗转联系到了金湖县供电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确认了“小纸条”的真实存在。随后,报社采访中心立即派出大批记者广泛征集院士的意见和签名。
“院士们在百姓心目中足够权威,他们的呼吁更有分量。”一位参与报道的记者表示。当时正值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期间,很多院士得知报社的策划活动后,纷纷给予了热烈的响应。两天内,便有22位院士在倡议书上签名呼吁。科学网以及科学号等媒体平台第一时间推出报道。6月1日,报道在报纸上刊出后,依然有不少院士要求加入呼吁的行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报道随后被包括人民网、光明网在内的主流媒体和新浪、网易、搜狐等众多互联网平台转载。一时间,“院士呼吁‘无网游日’”登上了网络热搜。
与此同时,报社增派记者紧追后续进展,又陆续推出了《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毫无快感的“游戏”》等跟踪报道,从青少年、家长、老师和游戏从业者的角度进行社会调查,并邀请相关心理学家分析网瘾少年的心理及矫正对策。
充分发挥“喉舌”作用
在这场“院士呼吁‘无网游日’”的策划中,本报敏锐捕捉了这一社会热点,通过巧妙策划与操作,在恰当的时机推出系列报道,既促成了一次社会议题的形成,又科学引导了舆情,有效唤起了社会对于该问题的重视。
在融媒体时代,各种形态媒介终端不断涌现。在这组重要报道中,凸显的是多种传播渠道协同作用、形成合力的传播方式。无论是科学网与微信公众号的及时推文,还是报纸对于后续话题的深入追踪,当一波又一波舆情热点不期而遇时,一场全新的科学传播模式正在向我们走来。
专家点评
科学家应积极面对社会公共事件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一件事情需要发出呼吁,引起社会关注和纠正时,显然已经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程度。一批院士通过《中国科学报》呼吁和倡议“无网游日”,显然是一个很及时的信号。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网游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触目惊心。
“无网游日”的呼吁和倡议虽然发出了,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几个人和几天的事情,还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这些技术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发展,为此关心和参与使科学知识得到更广泛的公众理解和应用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就包括积极地以科学的视角面对社会公共事件。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为此,普及科学知识与科学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见习记者程唯珈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20版 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