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舆情:南京司机伤人事件舆论趋理性 网民拒绝盲目站队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8日电 近日,南京一位网约车司机持刀伤人事件再次将网约车安全的讨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11月15日,人民网发布“南京网约车持刀伤人事件”舆情观察显示,截至11月15日10时,话题信息传播总量达到2236篇,其中网媒报道842篇,报刊8篇,微信文章697篇,微博310条(不含转发),APP新闻293篇,论坛帖文78条,博客6条,视频2则。

人民舆情:南京司机伤人事件舆论趋理性 网民拒绝盲目站队

  与此前网约车安全事件发生后,舆论关注乘客权益的“一边倒”态势不同,此次安全事件发生后,舆论出现了更多理性的讨论。网民从司乘双方、平台方等多角度展开评议。舆论普遍认为乘客要求司机在隧道路段加速行驶系不合理要求,而针对引发司乘双方冲突的责任划分,则因接收信息内容差异化等原因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趋向,网民分别立足于事件因果关系和次序、造成后果的恶劣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表态。

人民舆情:南京司机伤人事件舆论趋理性 网民拒绝盲目站队

  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互联网新生事物的“偏见”和此前两起恶性安全事件带来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消减,理性观点进一步显现。部分网民认为,应当厘清平台方的监管义务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而非在出现安全事件时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平台方。

  尽管有部分媒体对此事率先进行了报道,并在报道中使用“以隧道限速为由”“行凶者”“受害者”等具有引导性的词汇。同时,还在报道中提到的涉事司机为平台“五星”司机、受伤乘客表示涉事司机曾叫嚣称“我舅舅是公安局长”等细节也赋予话题更强烈的敏感性。其中#滴滴五星好司机深夜捅乘客#属性反差大的话题还引发大量网民讨论。但网民关注的侧重点在于事件真相,整体观点较为理性。

人民舆情:南京司机伤人事件舆论趋理性 网民拒绝盲目站队

  据人民网舆情观察显示,在话题相关讨论中,媒体引导舆论走向的能力呈现出弱化趋势,网民主观判断能力和诉求有所提高。部分网民认为有媒体报道以“春秋笔法”对事件擅自定义和引导,主观色彩浓重,对此表示批判和不满;针对媒体报道中突出“涉事司机是五星司机”的情况,有网民表示二者并无直接逻辑关系,不应因此而质疑滴滴评分系统。另外,也有网民提出当前事件真实情况仍待明确,应在录音公布后再进行“站队”,相关观点普遍以呼吁媒体客观还原事件真相,谴责主观臆断和恶意引导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2018年顺风车命案中,舆论“一边倒”的批评与质疑,网民关于该事件的讨论中,出现更多理性的声音,比如:不轻信单方面说辞、等待警方调查结果、平台不应为司乘纠纷“背锅”等。理性的探讨一方面缓和了紧张的态势,也为以后企业、用户、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到网约车治理创造了比较好的舆论环境。

  人民网舆情认为,在经历多次舆论风波之后,有些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也被打上了“不光彩”的标签,部分乘客受刻板印象影响对司机表现出反感与不信任,司机也开始变得慎言慎行,司乘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媒体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关注司乘双方权益的报道趋向,网民讨论中理性声音的上升也印证公众“刻板印象”有所消退,这无疑有助于缓和原本紧张的司乘关系。网约车平台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引导司乘通过投诉渠道解决纠纷,降低司乘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同时,在处理投诉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处理原则,保障与维护司乘双方权益,打破各方都是“弱势”群体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