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定力应对涉华舆情,切勿被不良情绪误导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4月3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将就新冠病毒扩散出台制裁中国的系列措施。特朗普不断加码的“甩锅”言行引发新一轮不安,表明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尤其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国际对华负面欲罢不能,对中国的和平外交及发展战略构成严峻考验。面对阶段性和局部性不利的外部环境,中国须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应对杂音与干扰,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首先,不必惧怕“中国责任论”和“索赔中国论”。新冠疫情全球暴发后,不断有外国政客、机构、媒体聒噪各种病毒起源说和阴谋说,虽然指向不同,但要求中国承担所谓责任似乎一直调门较高,要求中国进行天价赔偿的喧嚣也不绝于耳。这两种论调的出笼和扩散,无非是某些政要转移内部压力推卸应对责任,或某些政客迎合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企图达到政治目的,或某些机构乃至个人哗众取宠以博取商业利益。

对这些噪音可以关注,但不必被其恫吓、裹挟和敲诈。因为从国际法角度看,没有任何法理依据起诉主权国家政府,从历次重大疫情、灾难和经济危机的全球治理看,也无问责某一国家之先例,否则美国要输掉很多官司。

其次,不必担心“中国脱钩说”和“去中国化”。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性隔离封闭和互联互通临时中断,导致世界产业分工和供应链条支离破碎。占全球制造业30%的“中国制造”突然与许多发达经济体“断供”,触发不少舆论焦虑,原本就已很热的“去全球化”呼声,很自然转换为敦促产业回归以确保本国就业和商品供应,并畸变为对中国“垄断”产业和就业的误解。

其实,断供危机源于各国自绝航运阻断物流,并非中国能力不及和供应乏力,恰恰是中国的强大产能,才使各国后续源源不断获得防疫物资和装备。从长远看,人类无法折返非全球化的原始社会,世界经济更不可能隔绝人口、市场、资金巨大且拥有全类制造优势和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普华永道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4月发布的调查表明,57%的美企和超过九成的日企均表示,不改变在华再投资计划,或者不打算迁出中国。这一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

第三,辩证看待“排华”和“抵制中货”现象。疫情恐慌之下,个别国家确有零星针对华人和亚裔的不友好、歧视乃至伤害事件,但不存在规模性的排华反华浪潮。从历史角度看,这种极端行为也不是国际社会主流和常态。世界从来不是理想的童话空间,同族同胞彼此刀兵相向的悲剧尚且时有发生,危难之际为求自保而嫌弃甚至敌视“非我族类”,更是人性的弱点,个别特例不该无限度放大,不应上纲上线制造敌情。

至于因小批量商品质量问题包括防疫物资瑕疵而外溢的所谓“退回”或“抵制中货”,也只是个别现象。当然,这些尽管没有从整体上伤害“中国制造”品牌,但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严格自律和把关,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第四,理性对待“以德报怨”“恩将仇报”式言论。这次全球抗疫,中国先后向近百个国家派出医疗队并输出防疫物资和装备,但个别国家的舆论回应并不正面,如有人质疑中国慷慨援助的动机,甚至指责中国输出价值观或影响力。中国曾经很不发达,现在仍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如今竟然受到中国的救助,这种角色反串和强弱倒错引发的郁闷难免发酵成酸葡萄心理和不良吐槽。在走向大国并恪尽大国责任进程中,中国应该坚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祖训,多做少说,只做不说,避免授人以柄。

第五,警惕有关舆情引发严重次生地缘灾害。美国因疫情损失惨重、一些政客“甩锅”心切和总统选举三重因素叠加,上述所有抹黑中国的国际舆论,背后几乎都有美国推波助澜,这些都有导致中美关系尖锐对立的危险,有分析人士预判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和警惕,以积极态度和有效方式加强沟通,避免因龃龉管控不当造成中美关系螺旋式下沉,出现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负和”结局。

总之,全球防疫战正趋于常态化,中国已逐步恢复正常,我们需要在保持自信和战略定力的基础上,理性判断不利国际舆情并恰当应对,切勿被不良情绪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