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专题报告:利率并轨,任重道远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2019年 8月 17号,央行宣布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形成机制。在全球降息潮起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并未采取直接降息的传统手段,而是改革 LPR 影响银行贷款利率,进而疏通二元信用的传导机制。

    我国 LPR 形成机制于 2013年 10月正式运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LPR 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 2015年 10月后 LPR 一直保持4.3%左右,几乎没有波动, 直到 LPR 形成机制改革后报价累计下降了10bp。此次 LPR 形成机制改革,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MLF)加点形成,增加了 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扩大了报价行的数量和类型,并且央行将银行应用 LPR 的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 MPA)。

    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政策层面上已经完全放开货币利率、债券利率和存贷款利率,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利率双轨”的状态, 2018年以来,在宽货币的格局下, 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 贷款利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利率亟待并轨。

    LPR 形成机制将贷款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直接挂钩,使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变动能够直接向贷款端的传导, 同时 LPR 机制根据 18家报价行综合成本而定,原理上市场化程度更高。从贷款基准利率转向LPR 利率后,贷款利率向新的均衡利率靠拢,短期大概率出现下降,但由于本次改革不涉及资金成本改革, 加大了银行息差压力; 经济下行背景下, 如果银行的风险补偿得不到满足, 可能导致融资规模的收缩;而供求关系方面,房地产和基建等领域虽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却受到政策管控,而中小微企业在经济走弱的环境下融资需求又在缩减,所以仅仅改革贷款报价机制对于疏通信用传导机制作用未必能立竿见影, LPR 后续实质性下降仍然有赖于 MLF 下降、 OMO 利率降低和降准等货币政策配合。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贷款基础利率( LPR)的报价机制,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LPR 通常扮演了贷款利率从官方管制到市场化的一个过渡角色。 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推进利率市场化离不开金融供给侧改革。“十三五”以来,多部门不断就深化供给侧改革发声,强调完善金融供给体系,优化产品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利率并轨任重而道远。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滑、通胀压力提高、新机制推进力度不强